学校教研组能力提升工程2.0校本研修计划表 为进一步提高我校教师信息技术应用能力水平, 推动教育信息化,推进教师专业化发展, 促进基础教育课程改革, 认真贯彻落实教育课程改革精神, 结合我校实际, 组织开展教师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技术应用培训, 特制定本方案。 一、 指导思想 为进一步贯彻落实教育部《关于实施全国中小学教师信息技术应用能力提升工程 2. 0 的意见》(教师〔2019〕 1 号) 精神, 按照《吉林省中小学教师信息技术应用能力提升工程 2. 0 的实施意见》(征求意见稿) 和‚吉林省‘提升工程 2. 0’ 项目 协同实施对接工作会议的相关工作要求, 根据专家指导点评意见, 结合本校实情, 制定我校有效的实施方案。 二、 学校信息化基础条件评估 教学硬件环境: 平台环境: 网络环境: 教师队伍状况: 教师队伍年龄偏大, 比较难以接受新鲜的事物, 但教师教学经验丰富; 三、 目标任务 (一) 绩效目标(一年) 通过信息技术应用能力提升全员培训, 初步建立校本教学资源库; (二) 愿景(三年) 学生得以全面发展, 综合素质显著提升。 教师具备良好的信息化素养及能力, 将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充分整合。 学校依托信息化发展形成办学特色。 四、 制度措施 (一) 制度修改与完善。 1. 明确培训内容, 依照教育部颁布的《中小学教师信息技术应用能力标准(试行)》和《中小学教师信息技术应用能力培训课程标准(试行)》 执行。 2. 全员培训采取混合式培训模式, 即‚网络研修+校本研修+课堂教学实践成效培训。 3. 加强制度建设, 形成评价标准。 (二) 激励措施。 1. 建立规章制度, 实现全员参与。 2. 利用考评促进实效。 3. 加大活动开展。 4. 将考评结果纳入教师考核。 五、 研修活动、 预期成果 (一) 研修活动项目 。 完善性项目 : 突破性项目 : 教师专业发展项目 : (二) 预期成果。 组建‚骨干引领、 学科联动、 团队互助、 整体提升 的研修共同体, 围绕学科课程标准、 专业教学标准, 以问题为导向, 以专题研修为抓手, 推进相关教学设备和学科软件应用, 开展教学案例研讨、 课堂实录分析等信息化教学校本研修。 推动教师应用网络学习空间、 教师工作坊、 研修社区等, 利用线上资源, 结合线下研讨, 打造技术创新课堂, 提高应用信息技术进行学情分析、 教学设计、 学法指导和学业评价等的能力, 破解教育教学重难点问题, 满足学生个性化发展需求, 助力学校教学创新。 六、 教师研修的关键能力点 学科教研组拟研修能力点、 使用的软件技术、 拟尝试创新教学模式。 语文教研组 1. 提高教师数字资源的检索、 判断能力。 2. 提高教师技术支持的课堂导入能力。 3. 提高教师微课程设计与制作的能力。 4. 提高教师探究型学习活动的设计能力。 利用百度、 谷歌等搜索引擎获得多媒体材料, 利用xxx等专业图片网站获取图片资源, 在公开课、 网易云课堂、TED 等视频资源平台获取视频课程资源, 利用期刊网、 百度文库、 豆瓣读书获取文献、 书籍类资源等。 数学教研组 1. 提高教师技术支持的课堂讲授能力。 2. 提高教师探究型学习活动的设计能力。 3. 提高教师基于数据的个别化辅导的能力。 4. 提高教师创建数据分析微模型的能力。 通过 Inspiration 概念图软件作为教学支架, 通过采取师生共同绘制概念图的方式, 使学生学会主动建构知识结构, 学会自我导向的学习; 3. 提高教师‚支持学生创造性学习与表达‛ 能力。 4. 提高教师应用技术帮助学生学习的能力。 利用在线英语动态文本生成网站(Screedbot) 和英语语音定制(AudioPal) 网站为师生定制预设的读写素材, 促进师生之间和学生之间的互动听、 说、 读、 写活动; 在化学学科中可以用 ACD/ChemSketch 软件绘制分子立体模型, 创造性地开展有机化学分子立体结构的教学; 地理学科中可以运用 Google 地图来创造性地开展某些关键问题的学习等等。 科学教研组 1. 提高评价量规的设计与应用能力。 2. 提高教师技术支持的方法指导能力。 利用 PhET 等仿真实验平台开展物理、 化学、 生物等学科的探究活动, 通过创设数字化实验环境, 借助采集与处理数字化实验数据、 支持学生在错误中不断尝试和突破、 丰富体验等方式提升实验教学效果,帮助学生在做中学的过程中理解学科知识、 发现学科规律; 2. 提高教师跨学科教学设计的能力。 借助一些有启发性的文学作品, 让学生从有情节有吸引力的问题情境入手, 探索解决问题的方案, 将语文、 历史、 德育、 数学、 生存技能等贯穿起来。 也可以参考许多教育类网站上成熟的各年级跨学科项目 资源, 形成适合自己所教学生实际的跨学科选题, 如太阳能应用、3D 打印、 乐高机器人套件等。 综合教研组 1. 提高教师构建、 评价与改进数据评价模型的能力。 2. 提高教师创建数据分析微模型的能力。 据分析微模型是基于教育教学需求、 面向教学中的真实问题, 创建教育教学问题的数据分析模型, 帮助教师揭示隐含在数据中的规律性。 创建数据分析微模型除了 要求教师要具备一定的数据工具使用能力、 数据分析能力、 数据统计基础外, 还应当具备应用技术工具进行数据探究的能力。 艺术教研组 1. 提高教师创造真实学习环境的能力。 2. 提高教师创新解决问题的能力。 利用技术驱动的实景学习, 如发行报纸、 制作短片等活动, 可以使学生的学习更加投入, 加强自我导向的学习。 利用智慧环境教育大数据综合分析问题、 通过智能会议系统连接远程专家、 借助 3D 打印等技术输出研究成果。 七、 组织领导 充分认识实施中小学教师信息技术应用能力提升工程 2. 0 的重要意义, 成立组织机构, 指定专人负责, 做好校情分析, 了解学校硬件设备、 教师信息技术应用能力的基本情况, 结合学校实际分层开展培训。 提升工程领导小组 组 长: 1. 分散自学: 2. 集中培训: 九、 落实保障措施 (一) 组织保障。 充分认识实施中小学教师信息技术应用能力提升工程 2. 0 的重要意义, 成立组织机构, 指定专人负责, 做好校情分析, 了 解学校硬件设备、 教师信息技术应用能力的基本情况, 结合学校实际分层开展培训。 (二) 学习保障。 1. 网络研修主要采取教师利用课后、 课余、 下班和周末休息时间个人参与线上学习为主, 本人空堂时可在各办公室或微机室无上课班级时进行线上学习。线下实践应用采取全校统筹进行, 具体安排根据上级相应要求同步落实。 2. 确实无上网条件的教师, 可联系学校管理员利用晚上或其它休息时间在学校网络教室进行学习。 3. 对于研修中遇到的疑难问题, 可在内部 QQ 群交流讨论或请求上级帮助解决。 (三) 制度保障。 参培人员必须按照上级相关规定和网络研修时间节点完成相应网络研修和线下实践应用任务, 培训结果与教师职务(职称) 评聘和年度考核、 教研业绩考核等挂钩, 凡未合格者或被上级通报影响学校考核的, 一律按学校规章制度处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