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阳敏 (丽水学院民族学院,浙江 丽水 323000) 以浙江青田人、温州人为主的移民潮涌向欧洲可以追溯到20世纪,迁入国以荷兰、比利时、德国和法国为主。20世纪60年代的荷兰,70年代的法国都是浙江移民进入西欧的主要国家; 华人移民在西班牙主要从事三大行业:餐饮业、零售业和批发业。相较于在该国的其他外来移民群体,华人移民群体中的“老板”比例位居首位。2018年西班牙的官方数据显示,华人移民群体中“老板”比例超过了该群体总数的53.68%[2]22,即一半以上的华人移民是从事个体经营,其余的则大部分是给华人打工。总体而言,餐馆和百元店仍然是遍布西班牙各地的华人移民经营的主要生意,其他类型的生意还包括,新式自助餐馆(wok)、寿司店、糖果店、副食品店、点心店、理发店、美甲店、中西式酒吧、咖啡馆、服装店、旅馆、旅行社、中文学校、进出口贸易公司、服装加工等。近年来,又因西班牙相较欧洲其他国家更低廉的留学费用,中国留学生来西班牙人数成倍增长,其中不乏一部分留学生在学成后留在了西班牙,由“留学生”变成了“新移民”。随着留学生加入新移民大军,西班牙华人社会不断壮大,其群体构成也日益复杂化。 国外学者对西班牙华人移民群体的研究可以追溯到20世纪90年代。1998年由格雷戈尔·本顿(Gregor Benton)和弗兰克·皮克(Frank Pieke)编著的《中国人在欧洲》收录了欧洲各国代表性的中国移民研究,涵盖了英国、法国、荷兰、丹麦、德国、西班牙、葡萄牙、意大利、俄罗斯、匈牙利[4]。其中,巴塞罗那自治大学华金(Joaquín Beltrán Antolín)的《中国人在西班牙》(The Chinese in Spain)一文被收入。之后,华金发表了一系列关于西班牙华人移民的文章,但主要的研究对象是加泰罗尼亚地区的华人移民。值得一提的是,华金曾在1991年前后在青田县做过田野调查,并在该调研基础上在1996年完成了他的博士学位论文《亲缘与社会网络在中国人跨国迁移中的作用:从浙江南部到西班牙和欧洲》(Parentesco y organización social en los procesos de emigración internacional chinos:del Sur de Zhejiang a Europa y Espan˜a)[5]。2000年,他发表了《家族企业:华人社会的工作,社会网络和家庭》(La empresa familiar.Trabajo,redes sociales y familia en el colectivo chino),重点介绍了华人在西班牙以家庭为基础的经营模式,以及由该种经济模式催生的连锁移民效应[6]。随后他又发表了《中国和西班牙之间的汇款和家庭网络》(Remesas y redes familiares desde China a Espan˜a)[7]、《西班牙的亚洲社区:全景概述》(Las comunidades asiáticas en Espan˜ a:una visión panorámica)[8]、《西班牙的中国社区和经济活动》(Las comunidades chinas en Espan˜a y sus actividades económicas)[9]、《跨国主义和亚洲离散群体》(Transnacionalismo y diásporas asiáticas)[10]等文章,出版了著作《加泰罗尼亚的中国人:家庭、教育和融入》(Els xinesos a Catalunya:Família,educaciói integració)、《八仙过海:中国人在西方》(Los ocho inmortales cruzan el mar:chinos en extremo Occidente)等,成为西班牙华人移民研究领域的领军学者之一。这些前期的研究较为详细地介绍了西班牙华人移民的移民方式、路径和基本情况,但主要的研究关注点在华人移民在西班牙社会的历史现状、经济活动和生产经营模式。 2008年,华金发表了《社会融入的挑战:亚洲个案研究》(Los retos de la inserción social:un caso de estudio asiático),从六个方面分析了中国移民融入当地社会必须要应对的挑战。华金教授认为虽然西班牙是一个文化多样性的国家,由不同文化、不同语言、不同身份的群体构成,但是中国移民从到达西班牙到融入西班牙社会,仍须应对六个方面的挑战。第一,要使身份合法化。在这过程中,许多人因为语言等方面的问题会通过中介获得相关的身份文件,但是为此他们也必须付出高额的中介费[11]184-186。第二,语言关。中国移民群体的特点是年轻化,基本都是青壮年,且文化水平较低。移民到达西班牙后的首要任务是尽快投入工作,以获得报酬来养活自己和家人,因此语言的学习往往比较缓慢且滞后,甚至最终无法克服语言关[11]187-189。第三,偏见和固有思想。西班牙社会对中国人存在的偏见和固有思想主要有:中国人“不爱表达”(inexpresivos); 另一位研究华人移民比较突出的是西班牙学者马德里自治大学的孙歌迪(Gladys Nieto),她曾于2003年发表《中国人在西班牙》(The Chinese in Spain)[12],《西班牙的中国移民:社会融合的定义与表 现》(La inmigración china en Espa n˜a.Definiciones y actuaciones sobre integración social),后文着重探讨了华人社团和协会在华人融入西班牙社会过程中的作用和表现。她认为,华人移民群体是所有西班牙移民群体中被了解较少,被定义为融入程度不太高的外来移民群体。虽然近些年当地华人社团和协会也试图通过积极参与当地社会活动来展现当地华人想积极主动融入的一面,但是整个华人群体融入程度还是不够的[13]。接着,她在2007年出版了在其博士论文基础上修改完成的专著《西班牙的中国移民:一个与祖国密切相连的社群》(La Inmigración China en Espan˜a:una comunidad ligada a su nación)。该专著主要探讨了西班牙各类中国社团和协会在跨国移民融入当地社会过程中所扮演的具有“争议性”的角色[14]。但是,社会融入的定义是多面的,总体而言,华人移民借助族群网络,依靠族裔经济,在西班牙当地置业投资。因此,华人群体就业率高,加上文化因素影响,与来自其他国家的移民群体相比,并不是冲突性很强的外来群体。而对于西班牙华人群体中较高比例的“个体经营”,即“老板”现象,应用经济学教授罗梅罗(Romero Isidoro)和他的博士生发表的《分析社会资本对个体经营的影响:对中国移民的个案研究》(Analyzing the influence of social capital on self-employment:a study of Chinese immigrants),强调了华人对社会资本的运用,特别是对于“关系”作为资本的运用[15]。 华金和他的夫人阿美利亚(Amelia Sáiz López)2013年的文章《从中餐馆到西班牙酒吧:西班牙华人企业的演变和他们与族群的复杂关系》(Del restaurante chino al bar autóctono.Evolución del empresariado de origen chino en Espa n˜a y su compleja relación con la etnicidad)分析了西班牙中餐馆行业的发展历程。研究结果显示,随着华人移民群体在西班牙的扩大,中餐馆行业趋于饱和,传统的中餐馆竞争压力越来越大,因此出现了一些新式的中餐馆,如自助餐店(wok)、寿司店等[16]。近些年,华人又开始从西班牙本地人那里接手经营酒吧和咖啡馆,并保留原本的菜单而不再主打中国菜,这也成为了华人融入当地社会的一个新路径。《逆势而上:面对经济危机的西班牙中国工人和企业家(2007—2013)》(A contracorriente.Trabajadores y empresarios chinos en Espan˜a ante la crisis económica(2007—2013))就对这一现象进行了分析。在西班牙经历经济危机后,西班牙经济整体下滑,失业率增加,移民群体也同样深受影响,西班牙的移民数量也因此减少。但是中国移民的数量不仅没有减少,反而逆势稳定增长,族裔经济繁荣发展并向新的领域拓展,特别是餐饮业开始向新型的餐馆转型甚至发展到本土的酒吧和咖啡馆[17]。随后,华金的学生,对外经贸大学教师王子刚,发表《突破与创新:2008年经济危机后西班牙华人企业的发展策略》一文,分析了华人企业为了应对经济危机,采取了“纵向创新发展”和“横向突破发展”两种发展模式。“前者指的是在同一行业多维度的纵深发展,通过在经营和管理模式上创新来达到区别于同一行业传统企业的目的; 阿美利亚也曾到青田做过田野调查。她的研究主要关注西班牙华人移民女性,曾发表过相关文章,如:《中国移民女企业家:适应与延续》(Mujeres empresarias chinas en un contexto migratorio:adaptación y continuidad)[19]、《西班牙的中国女性:社会资本及其对生产和再生产策略的影响》(Mujeres chinas en Espan˜a.El capital social y su impacto en las estrategias productivas y reproductivas)等。阿美利亚认为,西班牙的中国移民主要来自浙江青田和温州,但是近些年西班牙出现了一波来自中国东北的移民潮,而来自中国东北的移民并不具备浙江移民那样成熟的移民家族网络和社会资本,因此东北女性将与西班牙本地人结婚作为寻求在西班牙社会地位上升的一种策略,在这种情况下,她们也更加融入当地社会[20]。 除上述主流研究,还有一些研究关注了华人移民群体的文化和教育。莫拉加·雷耶斯(Moraga Reyes)分析了西班牙华人移民的“面子”文化,他认为“面子”作为象征性资本并没有因为移居到西方社会而减弱,而是通过适应新的社会空间表现出其有效性[21]。佩雷斯·米兰斯(Pérez Milans)关注到了西班牙移民子女的教育问题,挑选了来自摩洛哥、中国和多米尼加的移民子女作为研究对象。因为西班牙社会日益增长的移民人数使得西班牙学校学生群体的文化背景也日趋多元化和复杂化,一些来自母语为非西班牙语国家的移民学生问题突显,包括来自摩洛哥、罗马尼亚和中国等国家的移民子女。这些移民子女西班牙语零基础,移民前期受教育背景参差不齐,导致西班牙教师在课堂教学的时候面临很多的困难,甚至无法达到基本的教学目标。关于华人移民子女,作者通过对马德里的一所中文学校和一所西班牙中学的课堂教学的对比分析,发现两国不同的教育体系和教育方式,使得华人移民子女在以师生“口语表达”互动为主的西式课堂中被“误解”为参与度较低或者“学习态度不对”,实则是不同的文化背景决定了移民学生在课堂上的不同表现[22],同时作者也指出西班牙教育体系在融合日益多元文化背景的移民学生群体时还存在很多问题。 目前,国内对西班牙华侨华人的研究著述还比较有限,大部分关于欧洲华侨华人的研究基于侨乡视角或者将欧洲的华侨华人视为一个研究整体,少数研究专攻欧洲不同国别的华侨华人。大体上看,国内的研究主要关注华侨华人历史、侨乡经济和文化、华侨社团、海外华文教育、华文报刊和侨乡儿童等问题。其中,李明欢的《欧洲华侨华人史》对中国人移民西班牙的历史略有介绍[23],《欧洲华人商城经济研究》有涉及当代西班牙华商面临的问题[24],《21世纪欧洲华人社团发展新趋势》梳理了欧洲华人社团的发展和特点并援引了西班牙华人社团为例证[25],《欧洲华人社会剖析:人口、经济、地位与分化》提及西班牙的几次大赦让非法移民获得合法身份的例子[26]; 专题分析西班牙华侨华人相关问题的有:李明欢的《西班牙华人社会剖析》,对西班牙华人社会构成做了比较全面的分析[3]10; 此外,一些西班牙华人民间学者也是西班牙华侨华人研究的先行者。如麻卓民的《西班牙华人社会概貌(一)》[36]《西班牙华人社会概貌(二)》[37]是较早描述西班牙华人海外生活、教育、娱乐、宗教等方面内容的文章。徐松华的《海外华人与祖国的荣誉:中国形象25年来西班牙的变迁》以一个亲历者的角度讲述了华人形象在西班牙社会的变迁[38]。 从20世纪90年代初期到21世纪初期,国外学者对西班牙华人群体的研究还主要集中在华人移民特点、族裔经济、社会适应和融入等方面。近10年来,随着相关研究逐渐丰富,关注的问题也更加多元化。总体而言,可以将研究趋势分为三大类: 第一类,跨国主义(transnationalism)。移民的跨国实践活动仍然是外国学者关注的热点,他们普遍认为华人移民是与祖(籍)国联系紧密、跨国实践互动较为频繁的移民群体。2017年,巴塞罗那自治大学艾琳(Irene Masdeu)博士和阿美利亚教授在《中国跨国空间里的性别、流动及代际交汇》(Género,movilidad e intersecciones generacionales en el espacio transnacional chino)中指出,随着中国经济的崛起而西班牙经济的衰退,活跃于跨国空间的华人移民后代继承了老一辈的移民“习性”,但是在移民策略和移民方向上发生了改变,出现了一部分移民后代和资本的回流[39]。该研究也是基于艾琳2014年完成的博士论文《迁移和跨国实践:归国移民和中国与西班牙其他交汇点民族志研究》(Mobilitites and Embodied Transnational Practices:An Ethnography of Return(s)and Other Intersections between China and Spain)[40]。她随后发表《中国和西班牙之间的移民后代和新迁移》(Migrants’Descendants and New Mobilities between China and Spain)进一步论证了这一观点[41]。 第二类,移民后代的身份认同和教育。古巴裔美国社会学家波特斯(Alejandro Portes)和西班牙社会学家罗莎·阿帕里斯奥(Rosa Aparicio)在2014年发表了研究报告《成长在西班牙:移民子女的融入》(Crecer en Espan˜a:la integración de los hijos de inmigrantes),该纵向研究在2008年对西班牙5 000多名13至15岁之间的移民子女进行了调查,2012年又对75%的受访者进行了回访。研究结果显示,4年后有15%的受访者辍学,其中10%出生在西班牙的移民子女辍学,而中国移民子女的辍学率为32%[42]。此外,报告显示,许多中国移民子女放弃学业的原因是为了加入家族生意或接替父母的生意。这一结果,与美国的华人移民子女获得高学历的比例形成了反差。基于此项纵向研究,普林斯顿大学杰西卡(Jessica Yiu)将美国和西班牙的华人移民二代做了比较分析,并发表了文章《纠正的野心:降低教育野心作为中国华人青年在西班牙的一种适应策略》(Calibrated ambitions:low educational ambition as a form of strategic adaptation among Chinese youth in Spain)。她认为:在美国的华人移民二代平均受教育程度高,因此他们比在美国的其他移民二代经历了更大的向上流动; 此外,华人子女的身份认同问题也引起了学者们的关注和探讨。尤利娅·曼西拉通过个案研究,分析了一位青田移民二代的成长经历和身份构建过程,个案研究的对象虽然在学业上取得了优异的成绩,但她表示无法在集体中找到自己的位置,缺乏归属感,由此产生身份困惑[45]。罗布尔斯·雅纳(Robles Llana)通过对三个来自不同家庭的西班牙华人移民二代的个案研究,以“世界主义”的概念为分析工具,分析了这三位华人移民二代的生活经历和文化身份。结果显示,“世界公民”身份的构建,一方面与教育环境、社会经济地位等条件有关,另一方面是维护个人社会地位的创造性策略[46]。她的其他相关研究也探讨了所谓1.5代移民的身份认同问题[47],并认为这一代移民的身份认同并不只有同质性的“双重文化认同”这么简单,不同的个体表现出很大的差异性和复杂性[48]。另外,近年来,随着华二代的成长,他们在社交网络和媒体上发表了一些对自我文化身份认同思考的文章和作品,同样值得关注。比较具有代表性的有:吴泉州(Wu Quanzhou音译)的自传漫画《甜辣酱版的西班牙冷汤》(Gazpacho Agridulce)①Wu Quanzhou,作家和漫画家,是出生在西班牙南部马拉加的青田籍华二代,她通过自传漫画以诙谐幽默的方式描绘了他们一家在西班牙的生活,其中涉及中西文化冲突、代际矛盾、社会融入等热点问题。西班牙语“Gazpacho”是西班牙南部的代表饮食“番茄冷汤”,作者借此来表达成长在两种文化之间的华二代矛盾和冲突的文化身份。和她在西班牙《国家报》发表的文章《关于国籍和身份的思考》(Reflexión sobre la Nacionalidad y la Identidad)[49],还有叶婷婷(西语名Susana Ye)的纪录片《出生在西班牙的华人》(Chin˜ol y Bananas)②Susana Ye,中文名叶婷婷,记者,是出生在西班牙阿利坎特的青田籍华二代。由她导演的纪录片“Chin˜oles y Bananas”讲述了华二代群体在西班牙的成长经历,记录了他们对自我文化身份的认同和困惑。“Chin˜ol”是由西班牙语中国人“Chino”和西班牙人“Espan˜ol”的合成词,用来特指西班牙华二代,而西班牙语“Bananas”这里用来指所谓的“香蕉人”。等。同时,由西班牙华二代发起,在某社交网络平台创建的名为“西班牙的中国二代”的非公开小组成员已达到了2 651人。这些华二代有着相似的移民背景和成长经历,有属于他们共同的身份标签,但是因为移民年龄、家庭社会经济地位、教育背景、语言差异等因素,他们的个人认同也会越来越混杂,值得学者们更加深入的研究。 第三类,跨学科类研究。近年来,一些跨学科的研究开始关注西班牙华人在融入当地社会过程中所经历的饮食习惯的改变、住房的变迁和身心健康等问题。钟万春(Zhong Wanchun音译)和华金在2020年发表的《住房和迁移:西班牙中国移民的居住行为》(Vivienda y movilidad.Comportamiento residencial de la migración china en Espan˜a),分析了中国移民在西班牙的住房变迁过程,即要经历三个阶段:临时用房、过渡用房和固定住所[50]。中国移民的住房变化过程和他们的经济活动密切相关。大部分中国移民倾向在自己店面附近购买房子,在生意没有稳定前,他们的住房也相对不太稳定,随着工作和生意的变化而不断变化。贝纳西西(Benazizi)等人《影响加泰罗尼亚华人饮食习惯的因素》(Factores que influyen en la dieta y los hábitos alimentarios de la población inmigrante china en Catalua)从一个比较新颖的角度研究了巴塞罗那中国移民的饮食习惯。研究表明,中国移民在融入西班牙社会过程中既保留了部分的传统饮食习惯,又同时受当地饮食影响,发生了“饮食涵化”(aculturación dietética)[51]。但该项研究的样本数仅为22人且都来自浙江和福建,因此调查研究结果有一定的局限性。巴丹塔(Badanta)等人《像中国人一样工作:西班牙南部华人社区的期望、工作方式和工作条件》(Work Like a Chinese:Aspirations,Patterns of Work,and Working Conditions of the Chinese Immigrant Community in Southern Spain),对西班牙南部安达卢西亚地区的133名中国移民的工作环境和健康状况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中国移民工作时间很长休息时间很短,患有肌肉劳损和精神压力过大的人较多,这与他们长时间的工作性质密切相关[52]。冈萨雷斯·帕斯夸尔等人研究了马德里中国移民母亲母乳率低的原因。研究表明,在西班牙的移民母亲通常母乳喂养率较高,而中国移民母亲母乳喂养率却特别低,这是因为她们在分娩后要在短期内就返回工作岗位或者将婴儿送回中国由爷爷奶奶(外公外婆)抚养,这些都成为保持母乳喂养的障碍因素[53]。 结合以上文献梳理和回顾,目前国内外对西班牙华人移民群体的研究还存在以下方面的不足: 其一,缺乏人类学视角的民族志研究。西班牙学者对华人移民群体的研究采用了较多的个案研究方法,运用了较多的定性分析。但是,目前国内学者在这方面的研究还不多,尤其是缺乏较为全面的华人散居者民族志研究。民族志研究可以更好地展现华人散居者在当地的生活全貌。但民族志研究需要进行实地田野调查,因为语言、距离等原因,对于国内学者而言,需要付出更多的努力和获得更大的支持。 其二,对外文文献的了解和整理不足。因为西班牙是“小语种”国家,西班牙学者更多的是用西班牙语写作,因此,许多西班牙学者的研究并没有被国内学者获知。同样,因为语言等因素,国内学者的研究对外国学者也缺乏影响力,外文研究中引用中文文献的情况更是少之又少。虽然中外学者有自己的学术话语体系,研究立场也有所不同,但是对于移民群体的研究应该有更广阔的跨文化视野,国内外学者也应该加强交流合作。 其三,缺乏对西班牙华人移民群体宗教、婚姻等问题的关注。虽然华人移民在当地社会的经济活动突出,相关方面的研究也尤为集中,但是对于华人移民的情感生活、宗教信仰等关注还明显不足。西班牙华人群体同族婚姻比例较高,但是对这一现象还缺乏更多层面的研究和关注。而宗教信仰因为其问题敏感性,也一直是被学界忽略的问题,相关方面的研究更是非常缺乏。先前有曹南来对法国华人移民基督徒的相关研究,而移民基督徒现象同样在西班牙华人移民群体中存在,应该有所关注。 其四,缺乏国别比较研究。西班牙华人移民是中国移民潮在不同历史时期流向欧洲的其中一个分支,但是目前对于华人移民在不同欧洲国家的比较研究还较为缺乏,特别是同样以浙江移民为主的其他南欧国家,如意大利、希腊、葡萄牙。 综上所述,对西班牙华人移民群体的研究应该定性研究和定量研究相结合并辅以实地田野调查,拓展研究的宽度和深度。虽然国内外学者的学术立场不同,但是作为研究海外华侨华人的国内研究工作者应该更深入了解外国学者的研究,加强国际交流,进一步扩大国内华侨华人研究的影响力。 猜你喜欢华人西班牙移民何为“华人”?英语世界(2022年9期)2022-10-18西班牙(三)幼儿100(2020年32期)2020-12-02移民安置河南水利年鉴(2020年0期)2020-06-09移民后期扶持河南水利年鉴(2020年0期)2020-06-09海外华侨华人咏盛典华人时刊(2019年19期)2019-11-18华侨华人庆“国庆”度“中秋”华人时刊(2017年21期)2018-01-31满眼“怒”红西班牙奔牛节开跑海外星云(2017年14期)2017-07-26签证移民侨园(2016年8期)2017-01-15Immigration移民留学(2015年12期)2015-12-19西班牙国庆大阅兵环球时报(2009-10-14)2009-10-14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