卢筱磊,邱 靖 (1.云南经济管理学院 信息与智能工程学院,云南 昆明 650106; 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是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和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重大战略部署。2004 年以来,中央一号文件连续18 年聚焦“三农”(农业、农村和农民)问题。2017 年10 月18 日,国家主席习近平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提出乡村振兴战略,确定了目标任务,到2035 年乡村振兴取得决定性进展,基本实现农业农村现代化。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是全面贯彻落实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奋斗目标的必然要求,是加快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进程的重大任务。 2021 年2 月23 日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了《关于加快推进乡村人才振兴的意见》,指出加快推进乡村人才振兴,培养造就一支“懂农业、爱农村、爱农民”的“三农”工作队伍,这既是中央部署的工作要求,也是基层实践的迫切需要。据国家统计局统计结果,2021 年年末全国人口141 260 万人,其中乡村常住人口49 835 万人[1],占总人口的35.28%,乡村常住人口占较大的比率。因此,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关键在于解决“三农”问题,解决“三农”问题的关键是实施乡村振兴战略,而乡村振兴战略需要造就一支“懂农业、爱农村、爱农民”的现代农业人才队伍。 根据相关文献资料分析,目前,中国现代农业人才队伍存在整体素质偏低、人才结构不合理、人才流失严重等现象,这将影响农业现代化的推进和乡村振兴战略实施[2-5]。初中及以下学历的普通人力资本比重过大,高中、中专学历的技能型人力资本短缺,大专及以上学历的创新型人力资本非常稀缺; 高等农业院校肩负着现代农业人才培养的历史使命,农业高校毕业生是实施乡村振兴,推进现代农业发展、解决“三农”问题的主力军,对于现代农业发展意义重大。目前,农业人才培养和农业人才需求供需不匹配,学农不爱农、不务农现象日益凸显,培养的农业人才无法有效对接区域经济发展,专业知识和能力结构不能达到岗位需求,理论与实践脱节,农业现代化急需的复合型、实践型人才短缺等问题仍然存在。因此,如何有效解决相关问题,探寻影响现代农业人才培养质量的因素,以期适应现代农业生产需求。 近年来,关于人才培养质量影响因素的研究,学者们主要围绕人才培养方案、课程设计、学科建设等因素开展研究,并取得了一定的研究成果。有学者认为提高人才培养质量需坚持教学中心地位,教师的教学投入应加大,扩大学生的学习自主权,改革教学模式,增大学生的主动学习性等[8]; 提升大学生现代农业人才培养质量的决定作用是学生,关键因素是高校,教师队伍是根本保证,而社会、家庭因素尽管对人才培养提升有一定影响,但其影响没有学生、教师及高校明显。因此,本研究主要围绕学生、教师、学校三个主体的相关因素开展研究,分析影响地方高等农林院校农业人才培养效果的主要因素,提出地方农林高校改进农业人才培养的对策及建议,以使地方农林高校农业人才培养与现代农业人才需求有效对接。 (一)理论基础全面质量管理(total quality management,TQM)论最初由休哈特提出,它是以质量为核心,通过全员参与达到提高产品质量的效果。全面质量管理理论于20 世纪80 年代被引入到高等教育教学管理中,其思想是将人才培养看成一个系统,对人才培养过程中相关影响因素实行全员、全过程和全方位管理,从而提高高等教育人才培养质量[15]。理论实质是强调质量与影响质量的全过程因素间的关系,通过厘清现代农业人才培养质量全过程中的相关影响因素(学生素养、教师素养、课程设置、学习环境等),以提出提高高校人才培养质量的改进和提升策略。 (二)影响因素分析本研究考察的是乡村振兴背景下地方农林院校现代农业人才培养质量影响因素研究,根据全面质量管理理论,其影响因素主要从教师、学生及高校进行分析,包括以下几方面。 1.个人统计特征 包括性别、年龄、年级、学科,这些个体因素对大学学生培养质量有一定的影响。 2.学习能力 学生自我学习,强调学生主动学习能力、努力程度、教学参与度等,对人才培养质量的影响至关重要,主要从学习动机及学习行为进行衡量。 3.教师情况 教师素养(教师的知识水平、责任意识、教学水平)、课堂教学(教师的教学方法、教学手段)等对学生能力的提升起着关键的作用。 4.培养条件 培养过程(专业人才培养方案课程设置,邀请涉农企业专家讲座情况)、学习环境(实验条件、图书馆资源、网络环境、基地满足教学需求的程度)对学生质量的提升有密切联系。 (三)量表设计根据以上分析,影响人才培养质量的主要因素有教师、学生、高校三要素。现代农业人才需具备一定的理论知识、实践能力、生产经验,强调“厚基础”与“强能力”一专多能,以满足乡村振兴发展的需要。培养质量除考察学业成绩外,应掌握一定的现代农业相关知识和技能。培养质量从学习成绩、实践动手能力、“三农”相关政策的熟悉程度、运用农业生产技术的熟练程度衡量。学生主体包括学生个人特征、学习动机、学习行为三个因素; 表1 现代农业人才培养效果影响因素量表 (四)问卷设计本研究采用问卷调查的方式,总计包含10 个维度38 个问题,题项采用选择题方式开展研究,问卷测量采用五级李克特量表,分为非常同意、同意、一般、不同意、非常不同意,分别赋值5、4、3、2、1。培养质量为学习成绩、实践动手能力、“三农”相关政策的熟悉程度、运用农业生产技术的熟练程度四个维度的平均分值。 研究对象是云南省某地方农业高校大学生,涉及农学、工学及管理学,采用网络问卷的方式开展,总计回收问卷数386 份,其中有效问卷为374 份,有效率96.9%。利用SPSS21.0 对样本数据进行分析。 (一)样本特征分析从调查者性别看,男性190 人,占50.8%,女性184 人,占49.2%; 由表2 可知,从性别看,女生的培养质量略高于男生; 表2 样本特征分析表 对样本特征不同变量分组进行单因素方差分析,显著性值均大于0.05,认为不同变量分组后大学生的培养质量无显著性差异,说明性别、年龄、学科及年级对大学生培养质量影响不明显。 (二)相关性分析将学习动机、学习行为、教师素养、课堂教学、培养过程、学习环境等因素与培养质量进行相关性分析,其分析结果如表3 所示。 由表3 可知,培养质量与学习动机、学习行为、教师素养、课堂教学、培养过程、学习环境等因素均显著正相关。其中与学生主体学习动机和学习行为的相关性最强,与学习动机的相关系数为0.478,与学习行为的相关系数为0.421,说明学生的学习动机和学习行为对培养质量影响最显著; 表3 培养质量与各变量相关性分析 从学生学习动机分析结果看,学生的专业学习兴趣、专业预期成果与培养质量呈正相关,其中专业学习兴趣与培养质量的相关系数最强,其相关系数为0.353,说明学生专业学习兴趣是影响培养质量的关键性因素; (三)培养质量与影响因素回归分析由表4 可知,R2为0.816>0.4,可以初步判定拟合的模型效果较好。模型残差独立性检验。DW=1.807,经查询 Durbin Watson table,DW值不在自相关性值域中,可认为残差独立,通过残差独立性检验。 表4 培养质量与影响因素线性回归分析后模型汇总 由表5 可知,方差分析Sig 值为0.000<0.05,表明因变量“培养质量”和自变量“影响因素”间建立的线性关系回归模型显著。 表5 培养质量与影响因素间的线性方程方差分析 由表6 可知,回归系数显著性值均小于0.05,表明“培养质量”和影响因素“学习动机、学习行为、教师素养、课堂教学、培养过程、学习环境”之间的回归系数存在,且极显著正相关。因此“培养质量Y”和影响因素“学习动机X1、学习行为X2、教师素养X3、课堂教学X4、培养过程X5、学习环境X6”建立的线性关系回归模型为: 表6 培养质量与影响因素线性方程回归系数 (一)研究结论本文对影响地方农业高校大学生的培养质量进行了分析,得到如下结论。 第一,从人才培养质量均值看,女生的培养质量分值略高男生; 第二,潜在变量学习动机、学习行为、教师素养、课堂教学、培养过程、学习环境等因素影响培养质量。相关系数由大到小依次是:学习动机>学习行为>教师素养>培养过程>课堂教学>学习环境。说明学生的学习动机越强,有利于提升人才培养质量,因此在人才培养过程中,应注重激励大学生学习的内生动力; 第三,观测变量对培养质量的影响情况。从学生主体看,学习动机和学习行为的观测变量与培养质量呈正相关,且专业学习兴趣在所有观测变量中的相关系数最大,说明培养学生的专业学习兴趣对提升培养质量有促进作用,其次是学习的持久性,说明大学生在学习上制定学习目标,持之以恒,积极参与课堂教学,有利于提高培养质量; 第四,根据回归分析结果,构建的回归模型的回归系数小于0.05,说明回归方程有效。表明对于学习成绩不理想的学生,可以通过调节促进培养质量的影响因素,提高学业成绩和实践动手能力,从而提升培养质量。 (二)建议针对研究结论,提出以下建议。 1.针对学生主体是影响培养质量的关键因素 学校应采取有效措施,如邀请成功人士或校友到学校开展专题讲座,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2.针对教师对学生的学习质量有较大影响 学校一是强化师德师风建设,增强教师责任心和使命感; 教师一是积极参与国家、省、校组织的各类培训,提升自身素质和能力; 3.针对培养过程对学生学习效果有一定影响,且课程体系设置的影响较大 学校在制定专业人才培养方案时,应明确培养目标,优化课程体系,强化通专结合,第一课堂与第二课堂有机融合; 4.加强学习环境建设 建立一体化校内外实训平台,加强产学研融合,为学生创造更多与社会实际工作、生产及科研结合的机会,保障实验实训的开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