派克资源网 - 每天进步一点点
每天发现一点点!
  • 心得体会
  • 办公文秘
  • 报告总结
  • 致辞讲话
  • 条据书信
  • 合同范本
  • 宣传用语
  • 导游词大全
  • 党团范文
  • 毕业大全
  • 个人写作
  • 其他范文
  • 乡村振兴背景下地方农林院校现代农业人才培养质量的影响因素研究

    分类:其他范文 时间:2023-06-02 11:40:04 本文已影响

    卢筱磊,邱 靖

    (1.云南经济管理学院 信息与智能工程学院,云南 昆明 650106;
    2.云南农业大学 教务处,云南 昆明 650201)

    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是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和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重大战略部署。2004 年以来,中央一号文件连续18 年聚焦“三农”(农业、农村和农民)问题。2017 年10 月18 日,国家主席习近平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提出乡村振兴战略,确定了目标任务,到2035 年乡村振兴取得决定性进展,基本实现农业农村现代化。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是全面贯彻落实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奋斗目标的必然要求,是加快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进程的重大任务。

    2021 年2 月23 日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了《关于加快推进乡村人才振兴的意见》,指出加快推进乡村人才振兴,培养造就一支“懂农业、爱农村、爱农民”的“三农”工作队伍,这既是中央部署的工作要求,也是基层实践的迫切需要。据国家统计局统计结果,2021 年年末全国人口141 260 万人,其中乡村常住人口49 835 万人[1],占总人口的35.28%,乡村常住人口占较大的比率。因此,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关键在于解决“三农”问题,解决“三农”问题的关键是实施乡村振兴战略,而乡村振兴战略需要造就一支“懂农业、爱农村、爱农民”的现代农业人才队伍。

    根据相关文献资料分析,目前,中国现代农业人才队伍存在整体素质偏低、人才结构不合理、人才流失严重等现象,这将影响农业现代化的推进和乡村振兴战略实施[2-5]。初中及以下学历的普通人力资本比重过大,高中、中专学历的技能型人力资本短缺,大专及以上学历的创新型人力资本非常稀缺;
    从事种植业和养殖业的农村人才偏多,懂技术会管理的专业人才稀缺,领头雁偏少[6-7]。

    高等农业院校肩负着现代农业人才培养的历史使命,农业高校毕业生是实施乡村振兴,推进现代农业发展、解决“三农”问题的主力军,对于现代农业发展意义重大。目前,农业人才培养和农业人才需求供需不匹配,学农不爱农、不务农现象日益凸显,培养的农业人才无法有效对接区域经济发展,专业知识和能力结构不能达到岗位需求,理论与实践脱节,农业现代化急需的复合型、实践型人才短缺等问题仍然存在。因此,如何有效解决相关问题,探寻影响现代农业人才培养质量的因素,以期适应现代农业生产需求。

    近年来,关于人才培养质量影响因素的研究,学者们主要围绕人才培养方案、课程设计、学科建设等因素开展研究,并取得了一定的研究成果。有学者认为提高人才培养质量需坚持教学中心地位,教师的教学投入应加大,扩大学生的学习自主权,改革教学模式,增大学生的主动学习性等[8];
    有学者认为乡村人才队伍建设应加强分类培养、完善学习支持服务、加强教师队伍建设、完善乡村人才培养评价体系等方面的建设力度[9];
    有学者认为“双师型”师资水平及结构优化程度、实践教学过程优化程度、应用型人才考核合理程度是影响人才培养质量的因素[10];
    有学者通过改革实践课程,形成了“理论—实践—再理论”的三位一体实践模式,促进了农村普惠金融人才的培养[11];
    同时,也有学者认为生源、实践教学方式、教师授课质量、学生对专业的自我选择以及图书馆资料的配备、学科及专业建设情况、办学条件、外界因素、学校环境、培养目标、培养方式、培养内容等[12-14]均影响人才培养质量。综上分析,影响大学生人才培养质量的因素应从内因和外因两方面加以分析,内因主要是学生的个人特征,外因包括家庭、学校、教师、社会等。

    提升大学生现代农业人才培养质量的决定作用是学生,关键因素是高校,教师队伍是根本保证,而社会、家庭因素尽管对人才培养提升有一定影响,但其影响没有学生、教师及高校明显。因此,本研究主要围绕学生、教师、学校三个主体的相关因素开展研究,分析影响地方高等农林院校农业人才培养效果的主要因素,提出地方农林高校改进农业人才培养的对策及建议,以使地方农林高校农业人才培养与现代农业人才需求有效对接。

    (一)理论基础

    全面质量管理(total quality management,TQM)论最初由休哈特提出,它是以质量为核心,通过全员参与达到提高产品质量的效果。全面质量管理理论于20 世纪80 年代被引入到高等教育教学管理中,其思想是将人才培养看成一个系统,对人才培养过程中相关影响因素实行全员、全过程和全方位管理,从而提高高等教育人才培养质量[15]。理论实质是强调质量与影响质量的全过程因素间的关系,通过厘清现代农业人才培养质量全过程中的相关影响因素(学生素养、教师素养、课程设置、学习环境等),以提出提高高校人才培养质量的改进和提升策略。

    (二)影响因素分析

    本研究考察的是乡村振兴背景下地方农林院校现代农业人才培养质量影响因素研究,根据全面质量管理理论,其影响因素主要从教师、学生及高校进行分析,包括以下几方面。

    1.个人统计特征

    包括性别、年龄、年级、学科,这些个体因素对大学学生培养质量有一定的影响。

    2.学习能力

    学生自我学习,强调学生主动学习能力、努力程度、教学参与度等,对人才培养质量的影响至关重要,主要从学习动机及学习行为进行衡量。

    3.教师情况

    教师素养(教师的知识水平、责任意识、教学水平)、课堂教学(教师的教学方法、教学手段)等对学生能力的提升起着关键的作用。

    4.培养条件

    培养过程(专业人才培养方案课程设置,邀请涉农企业专家讲座情况)、学习环境(实验条件、图书馆资源、网络环境、基地满足教学需求的程度)对学生质量的提升有密切联系。

    (三)量表设计

    根据以上分析,影响人才培养质量的主要因素有教师、学生、高校三要素。现代农业人才需具备一定的理论知识、实践能力、生产经验,强调“厚基础”与“强能力”一专多能,以满足乡村振兴发展的需要。培养质量除考察学业成绩外,应掌握一定的现代农业相关知识和技能。培养质量从学习成绩、实践动手能力、“三农”相关政策的熟悉程度、运用农业生产技术的熟练程度衡量。学生主体包括学生个人特征、学习动机、学习行为三个因素;
    教师主体包括教师素养、课堂教学两个因素;
    高校主体包括培养过程、学习环境两个因素。量表如表1 所示。

    表1 现代农业人才培养效果影响因素量表

    (四)问卷设计

    本研究采用问卷调查的方式,总计包含10 个维度38 个问题,题项采用选择题方式开展研究,问卷测量采用五级李克特量表,分为非常同意、同意、一般、不同意、非常不同意,分别赋值5、4、3、2、1。培养质量为学习成绩、实践动手能力、“三农”相关政策的熟悉程度、运用农业生产技术的熟练程度四个维度的平均分值。

    研究对象是云南省某地方农业高校大学生,涉及农学、工学及管理学,采用网络问卷的方式开展,总计回收问卷数386 份,其中有效问卷为374 份,有效率96.9%。利用SPSS21.0 对样本数据进行分析。

    (一)样本特征分析

    从调查者性别看,男性190 人,占50.8%,女性184 人,占49.2%;
    从年龄看,年龄在21 岁以下的学生最多,占34.76%;
    从学科看,农学的学生最多,占36.63%;
    从年级看,大学本科二年级的学生最多,占29.14%。其样本特征统计分析结果如表2 所示。

    由表2 可知,从性别看,女生的培养质量略高于男生;
    从年龄看,21~22 岁的大学生培养质量略低于其他年龄阶段大学生的培养质量;
    从学科看,农学学生的培养质量最高,工学的培养质量略低;
    从年级看,四年级的培养质量略高于其他年级的培养质量,但相差不大。

    表2 样本特征分析表

    对样本特征不同变量分组进行单因素方差分析,显著性值均大于0.05,认为不同变量分组后大学生的培养质量无显著性差异,说明性别、年龄、学科及年级对大学生培养质量影响不明显。

    (二)相关性分析

    将学习动机、学习行为、教师素养、课堂教学、培养过程、学习环境等因素与培养质量进行相关性分析,其分析结果如表3 所示。

    由表3 可知,培养质量与学习动机、学习行为、教师素养、课堂教学、培养过程、学习环境等因素均显著正相关。其中与学生主体学习动机和学习行为的相关性最强,与学习动机的相关系数为0.478,与学习行为的相关系数为0.421,说明学生的学习动机和学习行为对培养质量影响最显著;
    与教师素养的相关系数为0.372;
    与培养过程的相关系数为0.356;
    与课堂教学的相关系数为0.332;
    与学习环境的相关系数为0.32。

    表3 培养质量与各变量相关性分析

    从学生学习动机分析结果看,学生的专业学习兴趣、专业预期成果与培养质量呈正相关,其中专业学习兴趣与培养质量的相关系数最强,其相关系数为0.353,说明学生专业学习兴趣是影响培养质量的关键性因素;
    从学生学习行为分析结果看,学生的学习努力程度、课堂教学参与情况、学习的持久性与培养质量呈正相关,其中学习的持久性与培养质量的相关系数最强,其相关系数为0.287,说明学生的学习持久性对学生培养质量的影响较大;
    从教师素养分析结果看,教师素养与培养质量呈正相关,教师的责任意识与培养质量的相关系数最强,其相关系数为0.324,说明教师的责任意识对培养质量影响较大;
    从课堂教学分析结果看,课堂教学相关因素对培养质量的影响呈正相关,其中鼓励学生参与教学的相关系数最强,其相关系数为0.215,说明教师课堂教学过程应鼓励学生积极参与教学,发挥学生主观能动性,有利于提高学生的培养质量;
    从培养过程分析结果看,课程设置因素与培养质量的相关性最强,其相关系数为0.233,说明专业人才培养目标的设置、课程体系设置是否合理对学生培养质量的影响较大;
    从学习环境分析结果看,学习资源与培养质量的相关性最强,其相关系数为0.276,说明学习资源的建设对培养质量的影响较大,其次是实验条件建设。

    (三)培养质量与影响因素回归分析

    由表4 可知,R2为0.816>0.4,可以初步判定拟合的模型效果较好。模型残差独立性检验。DW=1.807,经查询 Durbin Watson table,DW值不在自相关性值域中,可认为残差独立,通过残差独立性检验。

    表4 培养质量与影响因素线性回归分析后模型汇总

    由表5 可知,方差分析Sig 值为0.000<0.05,表明因变量“培养质量”和自变量“影响因素”间建立的线性关系回归模型显著。

    表5 培养质量与影响因素间的线性方程方差分析

    由表6 可知,回归系数显著性值均小于0.05,表明“培养质量”和影响因素“学习动机、学习行为、教师素养、课堂教学、培养过程、学习环境”之间的回归系数存在,且极显著正相关。因此“培养质量Y”和影响因素“学习动机X1、学习行为X2、教师素养X3、课堂教学X4、培养过程X5、学习环境X6”建立的线性关系回归模型为:

    表6 培养质量与影响因素线性方程回归系数

    (一)研究结论

    本文对影响地方农业高校大学生的培养质量进行了分析,得到如下结论。

    第一,从人才培养质量均值看,女生的培养质量分值略高男生;
    从年龄看,22 岁以上的大学生培养质量均值略高其他年龄阶段大学生的培养质量;
    从学科看,农学专业学生的培养质量均值略高于其他专业的培养质量;
    从年级看,三年级的培养质量均值略高于其他年级。从单因素方差分析看,样本特征不同变量分组的显著性值均大于0.05,说明性别、年龄、学科及年级等因素对大学生培养质量的影响不显著。

    第二,潜在变量学习动机、学习行为、教师素养、课堂教学、培养过程、学习环境等因素影响培养质量。相关系数由大到小依次是:学习动机>学习行为>教师素养>培养过程>课堂教学>学习环境。说明学生的学习动机越强,有利于提升人才培养质量,因此在人才培养过程中,应注重激励大学生学习的内生动力;
    学习环境与培养质量的相关系数最小,说明学习环境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大学生的培养质量。

    第三,观测变量对培养质量的影响情况。从学生主体看,学习动机和学习行为的观测变量与培养质量呈正相关,且专业学习兴趣在所有观测变量中的相关系数最大,说明培养学生的专业学习兴趣对提升培养质量有促进作用,其次是学习的持久性,说明大学生在学习上制定学习目标,持之以恒,积极参与课堂教学,有利于提高培养质量;
    从教师主体看,教师素养和课堂教学的观测变量与培养质量呈正相关,说明教师素养和课堂教学的教学方法、手段、师生交互情况等对培养质量有较大的影响,根据相关系数大小,教师的责任意识与培养质量的相关系数最大,因此责任心强的教师有利于提升培养质量;
    从学校主体看,培养过程和学习环境的观测变量与培养质量呈正相关,说明课程体系设置、实验条件、实习情况、基地建设等都将影响培养质量,因此在制定专业人才培养方案时,应明确培养目标,优化课程体系,加大实习实践基地建设,加强教学资源建设,提升教学质量。

    第四,根据回归分析结果,构建的回归模型的回归系数小于0.05,说明回归方程有效。表明对于学习成绩不理想的学生,可以通过调节促进培养质量的影响因素,提高学业成绩和实践动手能力,从而提升培养质量。

    (二)建议

    针对研究结论,提出以下建议。

    1.针对学生主体是影响培养质量的关键因素

    学校应采取有效措施,如邀请成功人士或校友到学校开展专题讲座,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通过评选学习标兵等,树立榜样,激发学生学习的内生动力;
    学校应搭建一个互相交流、学习的平台,用于学习经验交流;
    教师应提供良好的学习氛围,在教学过程中做好组织和引导,使学生积极主动参与教学活动;
    父母应时刻关注学生的学习情况,起到支持、鼓励和配合作用。

    2.针对教师对学生的学习质量有较大影响

    学校一是强化师德师风建设,增强教师责任心和使命感;
    二是定期开展教师能力提升计划,培训内容应包括教师应具备的素质、教学能力提升、教学方法改进、信息技术的使用等;
    三是搭建教师教学活动交流平台,助推教学能力提升。

    教师一是积极参与国家、省、校组织的各类培训,提升自身素质和能力;
    二是积极参与各类教研活动,与优秀教师学习先进教学经验;
    三是不断改进教学方法,教学过程中注重引导学生积极参与,提高课堂教学效果。

    3.针对培养过程对学生学习效果有一定影响,且课程体系设置的影响较大

    学校在制定专业人才培养方案时,应明确培养目标,优化课程体系,强化通专结合,第一课堂与第二课堂有机融合;
    进一步完善实践教学体系,以提高学生的专业知识、能力、素质及实践动手能力。邀请涉农企业开展讲座,鼓励学生深入企业、农户开展实践教学活动,使涉农学生熟悉现代机械和农业技术,提高学生对专业的认知度及认可度。

    4.加强学习环境建设

    建立一体化校内外实训平台,加强产学研融合,为学生创造更多与社会实际工作、生产及科研结合的机会,保障实验实训的开展;
    学校可采取引进和自建相结合构建丰富的优质教学资源,充分保障教学质量。

    猜你喜欢学习动机现代农业因素“用好现代农业科技,多种粮、种好粮”今日农业(2022年13期)2022-09-15现代农业离不开化肥今日农业(2021年19期)2022-01-12砥砺奋进 打造现代农业强市今日农业(2021年14期)2021-10-14现代农业小学科学(学生版)(2021年6期)2021-07-21大学生学习动机功利性倾向调查潍坊学院学报(2020年6期)2020-11-22如何激发学生的数学学习动机甘肃教育(2020年21期)2020-04-13解石三大因素中国宝玉石(2019年5期)2019-11-16如何激发初中学生英语学习动机活力(2019年15期)2019-09-25短道速滑运动员非智力因素的培养冰雪运动(2016年4期)2016-04-16大学生学习动机与学习成绩的相关研究人间(2015年21期)2015-03-11

    推荐访问:现代农业 人才培养 农林

    乡村振兴背景下地方农林院校现代农业人才培养质量的影响因素研究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