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G县水稻重大病虫防治预案 一、指导思想 认真贯彻“预防为主,综合防治”植保方针,树立“公共植保、绿色植保”理念; 二、防治目标 总体目标:通过有效防治,将水稻重大病虫总体危害损失率控制在5%以内。 具体目标:水稻二化螟分蘖期为害株率控制在3%以内,穗期白穗率控制在1%以内; 三、主要防控技术 (一)防治策略 加强重大病虫监测预报; (二)主推技术 1、生态控害技术 选用抗性品种; 2、总体防治技术 种子处理及秧田期病虫害预防技术、穗期总体防治技术。 3、主要病虫抗药性治理技术 防治稻飞虱、二化螟等病虫害选择用药、控制用药及交替轮换用药技术。 (三)具体技术措施 1、稻飞虱 (1)科学肥水管理。增施有机肥,实行测土配方施肥,做到促控结合,防止后期贪青晚熟和倒伏。实行浅水勤灌,适时烤田,促进水稻健壮生长,恶化稻飞虱食料和生存环境。 (2)保护利用天敌。一季稻7月初前尽量减少或不用化学农药,营造稻田天敌繁衍有利条件,使稻田天敌建立强大的控害种群。 (3)抓好药剂防治。防治指标:分蘖期、穗期分别为百丛低龄若虫1000头、1500头。防治适期:卵孵盛期至低龄若虫高峰期。药剂选用噻嗪酮、毒死蜱、锐劲特、啶虫脒、敌敌畏等农药。虫态复杂的田块,宜选择两种对路药剂混用。施药技术:用足药量、对足水量(每亩60公斤)、喷准部位(稻株中、下部)、保持水层(寸深水层5天),无水田块加大用水量或用敌敌畏熏蒸,穗期防治宜采用手动喷雾器施药。 2、稻纵卷叶螟 (1)实施健身栽培。前期促进早发,中期适时适度烤田,后期控制氮肥使用,促进水稻健壮生长,增强稻株的抗虫性。 (2)保护利用天敌。水稻生长前期尽量不用或少用化学农药,为稻田蜘蛛及卷叶螟绒茧蜂等天敌群落的建立营造适宜环境,充分发挥自然天敌控害作用。 (3)科学药剂防治。防治指标:分蘖期百丛低龄幼虫100头,孕、抽穗期百丛低龄幼虫50头。防治适期:大发生年份,防治时期为卵孵高峰期,7天后再补治一次; 3、二化螟 (1)农业措施。4月下旬冬闲田及时翻耕并灌深水保持一周以上,杀灭二化螟幼虫及蛹,压低越冬基数。适当推迟水稻播期,避开和减轻主害代的为害。 (2)生态控螟。合理用药,减少药剂对稻螟赤眼蜂、黑卵蜂等天敌的杀伤,发挥天敌的自然控害作用。 (3)药剂防治。一代以一季稻秧田为重点保护对象,在卵孵高峰期选用Bt及其复配剂或在1、2龄幼虫高峰期选用杀虫单防治; 4、稻瘟病 (1)做好种子处理。水稻品种连续种植4-5年后,要及时更换。种子播种前用25%咪鲜胺或5.5%二硫氰基甲烷(浸种灵)2500-3000倍液浸种灭菌。 (2)加强肥水管理。注意氮磷钾的合理配施,切忌偏施、迟施氮肥,适时适度烤田。 (3)大田药剂防治。防治苗瘟、叶瘟,发现中心病株即挑治或病叶率达10%时施药防治1-2次; 5、稻曲病 (1)选用抗病品种,如协优系列、D优527等。 (2)及时开展药剂防治。于水稻破口前7-10天第一次施药,破口期再补治一次,药剂以选用井·蜡芽(10%真灵悬浮剂等)、井·烯唑(12%曲纹星可湿粉等)为主。 6、稻纹枯病 (1)科学肥水管理。采用配方施肥技术,施足基肥,避免偏施迟施氮肥。合理密植,浅水勤灌,适期晒田,降低田间湿度,以增强水稻抗倒、抗病能力。 (2)开展药剂防治:在分蘖期和孕穗期达到防治指标即要用药防治,药剂可选用5%井冈霉素水剂或20%粉剂。 (四)总体防治技术 1、水稻播种至秧田期:重点防治恶苗病、苗稻瘟、立枯病; 2、水稻破口期:重点防治稻飞虱、稻纵卷叶螟、二化螟、稻穗瘟、稻曲病、稻纹枯病等病虫害。根据水稻品种特性、主要病虫种类、发生程度,因地制宜确定主治对象,合理混配药剂,治“主”兼“次”,达到“一治多效”的效果。 四、保障措施 (一)加强组织领导 各乡镇要加强对重大病虫防治工作的领导,加强督查和指导。要建立病虫发生防治定期汇报和重大病虫防控工作通报制度。 (二)加强病虫监测 我县农作物重大病虫发生种类多、周期长,突发性、暴发性特点明显。要建立健全乡镇测报网络,确保有技术人员在岗,认真按测报规范开展调查,大力推行病虫监测预报工作。 (三)加强防治技术宣传 充分利用电视、广播、报纸、手机短信、农网、明白纸、防治现场会、农民田间学校等形式,大力宣传普及重大病虫防治技术。组织农技人员深入田间地头,进行技术指导,提高病虫防治质量和效果。 (四)积极推进重大病虫防治专业化服务组织建设 针对目前农村青壮劳力大量转移、农作物重大病虫暴发为害性强及防治技术要求高的特点,各乡(镇)要大力推进重大病虫防治专业化服务组织建设,努力提高植保公共服务水平和重大病虫害的应急防控能力,切实解决农村千家万户治虫防病难问题。 (五)提供经费保障 农作物重大病虫防治工作是各级政府防灾减灾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新农村建设稳步推进的重要保障措施之一,是政府公共服务的重要体现。要积极争取政府支持,列出经费用于农作物防灾减灾,确保农作物重大病虫监测、防治等工作顺利有效开展。
|